吴门治验录之伤科治验七筋骨损
吴门医派第61期
作者:石筱山
编辑:陆珍琦;校对:蒋文杰
石筱山(—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苏无锡人。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祖国伤科对于筋骨损伤的治疗,几千年来文献所载与师承口授,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谁都不能否认,中医伤科治疗筋骨损伤有一定的特长,这些特长也许目前尚未能得到科学证明。尽管目前科学不能证明,但治之者有效,确是事实。现在先就文献所载结合个人的经验,初步整理出下面三个内容:一、古典医籍中有关筋骨损伤理论和名词的研究;二、几种应用的手法;三、怎样治疗筋骨损伤。当然,所有这些是不够全面的,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也不少,因此希望大家能多提改进意见,予以指正。
一、古典医籍中有关筋骨损伤理论和名词的研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女子四七筋骨坚,身体盛壮;丈夫,三八筋骨劲强,四八筋隆盛,肌肉壮满”。这是最早对筋骨二字的运用,并说明男女在发育过程中,筋骨一般长足的年龄。
《素问·生气通天论》上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骨正,就是骨要正而不曲;筋柔,就是筋要柔软。骨的正而不曲,筋的经常柔软,我们就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要保持这种正常的现象,一定要经常留意各种性味的药食来调剂。《周礼·天官篇》上也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话,五味是醋、酒、饴蜜、姜、盐;五谷是麻、黍、稷、麦、豆;五药是草、木、虫、石、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共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难经·十四难》上说:“一损于皮毛,二损于血脉,三损于肌肉,四损于筋,五损于骨。”这说明受病后,自外而入的层次,自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以致六腑、五脏,虽称谓有并合不同,由表入里,层层进入却非常明白的。
《素问·五藏生成篇》上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注:“筋气之坚结者,结络于骨节之间。”节和骨节就是现在所称关节,(关节的名词也早见于内经)可见在关节部所附着的有形的东西,我们都叫它做筋。但有时也称“筋膜”,在内经《素问·痿论篇》上有“筋膜干’的字样。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上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灵枢·九针篇》上也有同样的记载。这是五劳很早的记载,也是伤筋、伤骨这两个名词的最早运用。
以上是筋骨在古典医籍内经、难经上一般和部份的理论及名词,当然也适用于伤科方面。
二、几种应用的手法
关于手法,在第一部伤科专书即唐代蔺道人的理伤续断上,已提到并特别指出“拔伸”和“捺正”这基本而又重要的手法。以后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和明代王肯堂的《外科准绳》(公元十七世纪的作品)等书上都有继承发展的记载。到清代吴谦的《正骨心法要旨》出现了专门的论述,并作为外治的一种。在“手法总论”(《正骨心法要旨》中的一篇)上并给以定义:“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骨,使仍复于旧也”。接下去又说:“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钱秀昌的《伤科补要》上也有继承的记载)。
同时,又在“手法释义”(《正骨心法要旨》中的另一篇)上提到伤科所熟知的八法。所渭八法: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现在把它归纳为诊断和治疗二方面来谈。
属于诊断方面的:
摸法:“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然后依法治之”,这种方法是从《理伤续断》中的“凡认损处,只须揣摸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发展而来。
属于治疗方面的:
接法:“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端法:“或两手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提法:“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
按法:“以手往下抑也。”
摩法:“徐徐揉摩之也。”
推法:“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
拿法:“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接、端、提三法也是从《理伤续断》的拔伸捺正发展而来。
唐代的伤科是属于按摩科的,所以按靡推拿的手法是从唐代的按摩科发展来的一种辅助治疗。
由于这样,伤科用手法治疗的主要内容是拔伸、捺正。
三、怎样治疗筋骨损伤
1.伤筋的诊断和治疗:
(一)不显著的伤筋:常因劳倦再支撑过度而形成。又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所说的“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的寒湿伤筋,外面虽无显著现象,据《庄子·齐物论》:“民湿寝则腰疾偏死”,唐·成玄瑛疏:“言人湿地卧寝,则病腰跨偏枯而死”。偏死的描写,按我的经验看法,似乎是说患处局部初起暂时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久而不愈,以致恢复困难。
外象既不青紫肿胀,但觉酸痛麻木。
治疗:用敷料或膏药外治及汤剂或成药内服,并辅以按摩的手法和针灸治疗。
(二)不甚显著的伤筋:往往在腕、肘、膝、踝等骱位,因蹩扭或支撑所致。外象无显著的青肿,但患处旋转失常。
治疗主要用捺正筋位的手法,并辅以敷料或膏药外治及汤剂成药内服,更可参用薰洗法,但治疗过程较慢,而且易成宿伤。
(三)有显著外形的伤筋:由外来某种因素,如强度支撑等而造成的伤筋,外象有青紫肿痛。突出而又离位的伤筋,部位多见于膝前或肘后。膝前伤筋,膝盖骨上有粗筋隆起屈伸不利。肘后亦然。但必须注意这与骨折是绝对不同的。
治疗:先用捺正拔伸的手法将隆起的粗筋纳入筋位,使隆起部份平复如常,恢复屈伸活动。再用化瘀消肿敷药敷裹,及内服汤剂成药并辅以按摩的手法。
有时伤筋,骨虽不折,因屈筋影响形成歪曲移动,则必须先用捺正的手法使它复位。如因骨折而带屈筋的,则理筋正骨二者并重。
2.伤骨的诊断和治疗:
(一)伤骨的诊断一一摸法
骨损:痛的重点不在肌肉而在骨骼,故用手摸靠骨面上有肿胀疼痛,不是周围都痛,仅局限在受伤的部位。
骨折:类似上面的情况,觉有不显著的动摇。
骨断:有“辘辘”及“析析’的声音。不论骨损、骨折、骨断,都应该在诊断明白后,用手法使伤骨部位平复。
(二)断骨的处理:在夹裹前,必先纠正骨位,然后用敷药外治,四肢长骨折断的夹裹必须双重。并用汤剂或成药内服。
(三)近关节骨折的处理:敷药服药如上。夹裹除腿股髋关节骨折以外,时间不宜太久,恐日后妨碍屈伸。
(四)破皮断骨的处理:敷药服药如上。还须在受伤的部位:①清洗伤口,②止血防作脓,然后再用手法按平夹裹。
总之,祖国伤科的治疗是整体观的,除手法外治以外,内服则随着所发生当时情况的需要,观察体质的强弱,随证治之,所以制方也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小结
1.一般的筋骨的理论早见于古典医籍的内、难雨经,由表入里,层次分明,也适用于伤科。
2.手法的应用除摸法作为诊断外,以拔伸捺正为主,而以针灸、按摩、推拿为辅。
3.治疗是整体观的,所以手法、外治、内服并重,随需要而定。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武汉权威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