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源从误诊为脊柱关节炎病例谈起

  作者:刘湘源

腰痛、外周关节炎及肌腱端炎为脊柱关节炎的常见临床表现。遇到有上述症状的患者,风湿科医师常会首先考虑脊柱关节炎,而其他专科医师则易将脊柱关节炎误诊为酷似脊柱关节炎的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等)。

  本报医院风湿免疫科刘湘源教授,通过介绍5例典型误诊病例,详细讲解误诊病例的诊断突破口,并对从这些误诊病例中得到的启迪进行总结,于A7、A10版刊出。

  医院风湿免疫科金银姬刘湘源

  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男性,41岁,因“腰痛7年,双腿麻木4年,加重伴腹痛3个月”,于年8月入院。

  年,患者开始出现腰部钝痛,以晨起明显,伴晨僵感,活动30min后可缓解,再活动又加重(且呈进行性),并逐渐出现弯腰困难,身高变矮(7年内身高缩短3~5cm),否认夜间痛醒。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可使腰痛有所缓解。年,患者开始出现下肢麻木,以长时间活动后或晨起明显。近3个月,患者以上症状加重,并有双髋隐痛,以行走时为重。

  病程中无腹泻、持续发热、外周关节肿痛及足跟痛等,外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体格检查面部少量褐色斑,脊柱平直,无压痛,弯腰受限,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试验)2cm,腰旁季肋区有明显压痛,髋骨、骨盆和下肢骨轻度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双侧“4”字试验阴性,下肢膝、跟腱反射减弱,右膝骨摩擦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55.7U/gCr;结明试验和结核(TB)快速卡试验均(+),免疫色谱层析抗结核菌抗体测试(ICT-TB)卡试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大小便找抗酸杆菌均(-);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阴性;24h尿电解质、血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抗核抗体(ANA)均正常。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及CT:双上肺有少许陈旧性结核灶;骶髂关节X线片和CT:双侧骶髂关节轻度硬化,无明显模糊;颈椎、髋和膝关节X线片均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脾不大,肝右叶单发直径1.0cm囊肿,右侧肾脏2.2×2.3cm囊肿。骨密度扫描:腰(L)4~5平均骨密度增高。脊柱正侧位片:胸10至骶1椎间盘普遍变窄,其间有层状密度增高影,上下边缘密度增高,边缘模糊。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棘间韧带钙化形成桥状,椎体边缘毛糙,可见多个腰间盘膨出,腰3~5和腰5骶1椎间盘有“真空”现象。

  进一步仔细询问病史发现,自8岁开始,患者解小便到雪地上呈浓茶色,粘在内裤上可留下难洗去的污迹(尿常规无异常)。进一步行尿颜色观察发现,新鲜尿颜色为正常浅黄色,静置约3~5h后尿色渐变浅褐色,新鲜尿20ml加入10%氢氧化钠10滴后颜色迅速变成黑褐色。因此,患者最终确诊为褐黄病。

  本例患者诊断突破口为:①尿液变色,加氢氧化钠或置于空气中变黑褐色;②面部褐色斑;③椎间盘广泛变性膨出,椎间隙狭窄,其间层状密度增高影。

  褐黄病为少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肝脏缺乏黑尿酸氧化酶,导致大量未经氧化分解的黑尿酸由尿中排出和沉积于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例如,黑尿酸沉积在关节可引起褐黄病性关节炎。

  病例2

  患者男性,7岁,因“反复多肌腱端痛4个月”,于年12月在门诊就诊。

  患者自年8月开始双髌腱下端痛,并累及双侧跟腱,严重时影响走路,曾被诊为“幼年脊柱关节炎”,柳氮磺吡啶和双氯芬酸钠疗效不明显。近几年有记忆力、注意力和理解力下降,视力渐下降,夜间磨牙,不能长时间行走,上楼困难。无腰痛、发热和小便异常。

  体格检查左侧髌腱外侧、左肘外侧局限性压痛,无肿胀,有包茎,左扁桃体Ⅱ度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1.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0U/L,碱性磷酸酶(ALP).1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88.7U/L,血沉(ESR)和CRP正常,HLA-B27阳性,未做双骶髂X线检查(年龄小,意义不大)。

  辅助检查肝脏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强弱不均匀,胆管无扩张,门脉主干内径8cm,脾3.6×12.54cm,实质回声均匀。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须考虑脊柱关节炎的可能,但多项临床症状不符。进一步完善眼科检查提示:角膜色素环(KF环);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血清铜和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因此,该患者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本例患者诊断突破口为:①多肌腱端痛,无肿胀,柳氮磺吡啶和双氯芬酸钠无效;②近几年有神经系统症状(记忆力、注意力和理解力下降);③视力逐渐下降,仔细检查可见到KF环;④转氨酶轻度升高,B超肝实质回声不均匀性增粗;⑤血清铜和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血清总铜量和铜蓝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肝、脑、角膜、肾等)的铜量增多,过度蓄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病例3

  患者男性,44岁,因“下腰痛2年,肢体无力1年”,于年5月入院。

  患者先后出现腰、大腿根部和胸痛,胸痛于深呼吸及体位变换时加重,但弯腰及伸背活动不受影响,休息后无减轻,伴左足背活动后痛。上述症状渐加重,以致不能弯腰、伸背和侧身活动,症状由下向上发展,出现颈部痛,侧卧时肩部及肋部疼痛,下蹲及行走困难,伴全身明显僵硬和四肢无力,僵硬感严重时可持续一天,间断服用NSAID,病情无缓解。2个月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站立不稳,移步缓慢,偶因下肢无力或受撞而摔倒,伴穿衣、洗漱等生活自理困难。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体格检查第3、4胸肋关节及前胸轻触即有明显压痛,轻驼背,腰段变平,腰椎前屈、后伸和侧弯均明显受限。枕壁距3.0cm,扩胸度1.2cm,Schober试验1.0cm,胸9~12棘突和腰3~5棘突间隙有压痛,骶髂关节无压痛,双侧“4”字试验阳性,四肢肌力Ⅳ级。

  实验室检查(外院)ALT60.4U/L,AST45.6U/L,ALP.2U/L。血常规、类风湿因子(RF)、ESR、CRP、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肿瘤标记物等均正常或阴性。

  辅助检查骨盆及腰椎X线片:骨质疏松明显。骶髂关节CT: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模糊,关节骨质吸收,骶髂骨密度减低。颈和腰椎CT及MRI:颈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疏松。双手及头颅X线片未见异常。双肾、膀胱B超正常。肌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

  结合患者病史,须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但也有很多地方不支持该诊断,进一步完善检查。尿检:pH值正常,蛋白(++),定量4.4g/d,糖(+++),红细胞(+);血钙正常(2.52mmol/L),游离钙0.96mmol/L,血磷低(0.60mmol/L),血钾低(3.32mmol/L);尿NAG、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均正常;动脉血气:代谢性酸中毒[pH=7.,动脉氧分压(PO2)92.3mmol/L,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37.3mmol/L,剩余碱(BE)=-7.8];肾活检:肾间质损害。

  根据上述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范科尼综合征(继发于慢性肾间质病变)。加用中性磷溶液口服后,患者症状逐渐改善。范科尼综合征为多发性近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临床综合征,因肾近曲小管重吸收缺陷,尿中丢失大量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重碳酸盐等,导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低血磷)、佝偻病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本例患者诊断突破口为:①腰痛性质为不动不痛,一动则痛;②多种NSAID无效;③骶髂关节、肋骨、骨盆及腰椎等多部位骨质疏松;④有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⑤有低血钾和低血磷;⑥肾活检有肾间质性改变。

  该患者最后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由外院骨穿证实)。回想诊断时的忽略点:①在X线片上,多部位骨质疏松同时有轻度溶骨损害;②多发骨髓瘤可累及肾脏;③未进行骨髓穿刺。

  患者女性,42岁,因“左膝、左髋和背痛4个月”入院。疼痛以晨起和久坐后重,活动后稍缓解,无夜间痛醒,外院诊断“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用多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泼尼松(10mg/d,3个月)、环磷酰胺(CTX,总量mg)和甲氨蝶呤(MTX,10mg/w)等,疼痛无缓解。

  体格检查跛行,翻身困难,弯腰受限,7~8胸椎棘突、双肩胛内侧、股骨上端大转子和左腹股沟压痛,左髋活动受限,左“4”字征阳性,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试验)3.0cm,扩胸度3.0cm。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g/L,红细胞(RBC)3.31×/L,血沉(ESR)7mm/h,糖类抗原(CA).6U/ml(正常值35U/ml),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

  辅助检查腹部B超:肝实质不均质改变,脾大。X线片:肺门有斑点状钙化,右下肺片状模糊影,主动脉结弧形钙化;骨盆、胸腰椎及骶髂关节无异常。

  结合上述病史及检查,须考虑脊柱关节炎的可能,但患者的一些症状及检查结果与脊柱关节炎不符。进一步行B超检查示:腹腔少量积液(最深5.0cm),左下腹巨大囊实性包块,大小13.4×8.4×10.6cm,界清,形态不规则,实性为主,其内有不规则无回声区及不规则强回声;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以静脉为主。考虑畸胎瘤伴部分恶变,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病理结果回报为:左卵巢甲状腺乳头状瘤(滤泡型)。因此,该患者最终确诊为卵巢甲状腺乳头状瘤。

  本例患者诊断突破口为:①42岁起病的女性;②病程4个月即出现弯腰受限(schober征阳性),而骶髂关节无明显异常;③多种NSAID无效;④CA升高;⑤HLA-B27阴性。

  通过该病例,可对畸胎瘤也有一定的认识。特殊畸胎瘤可小或中等大,多为实性或呈结节状,切面棕色,偶有囊腔及出血灶,部分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约1%~5%发生恶变,形成乳头状瘤并可转移。

  病例5

  患者男性,53岁,因“乏力、腰背痛6年,加重20天”,于年11月入院。

  年冬,患者双踝、膝活动时隐痛,伴双足发沉和怕冷,下肢无力,间断双下肢水肿、胫前痛,休息时症状可消失。近4年,腰困痛,有胀满感,活动后不能减轻,渐驼背,四肢无力,不能提重物,上下楼困难。近3个月,持续腰背痛,不能翻身下蹲,伴双膝、踝、肩和肘痛,双肋缘、颈部和锁骨痛,负重及深呼吸时痛加重。

  枕壁距20cm,不能弯腰下蹲,外周关节无异常。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口服柳氮磺吡啶(1.0g,bid),MTX(7.5mg/w),双氯芬酸钠(50mg,bid),治疗2个月无效。近20天,患者轻微活动即全身痛,四肢无力,卧床不起,收入院。

  病程中,患者纳差、厌油和明显消瘦,体重下降近10kg,身高下降17cm。

  体格检查右侧甲状腺Ⅱ度大,可扪及2×3cm质软包块,表面不平,无触痛。胸廓两侧内陷,胸骨下段轻压痛,双肋软骨处、肋缘有明显压痛。脊柱生理弯曲度消失,呈驼背畸形,活动受限,棘突有压痛,双肩、右肘和双腕有压痛,双“4”字试验阳性,双髋外展和外旋受限,骨盆有挤压痛,关节无红肿,四肢肌力Ⅲ级,近端肌力Ⅲ级。四肢肌肉中度萎缩,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和膝腱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X线片:双骶髂关节间隙融合,明显骨质疏松;脊柱骨质疏松。CT:广泛骨质疏松,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滑,局部囊样变。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血钙3.62mmol/L(正常2.75mmol/L),血磷0.55mmol/L(正常0.97mmol/L),血镁0.31mmol/L(正常为0.6~1.4mmol/L),碱性磷酸酶(ALP).8U/L(正常U/L),血尿酸μmol/L(正常.2μmol/L);24小时尿钙正常,尿磷3.36mmol(正常为35.5~54.9mmol),促甲状旁腺素pg/ml(正常为~pg/ml);血钾、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蛋白电泳、甲功五项、血常规、血气分析、肿瘤标记物和HLA-B27均正常。

  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头颅和骨盆X线片:呈毛玻璃样改变;骶髂关节CT: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滑,骶骨及髂骨有明显骨质疏松,局部囊样变;核素扫描:全身骨多发放射性浓集;脊椎磁共振成像(MRI):骨质信号弥漫降低;甲状腺B超:两叶各见一低回声实性结节,界清,左侧和右侧大小分别为0.5×0.5cm和3.9×2.6cm;甲状腺CT:甲状腺后上区见约3.0×3.7cm类圆形不均密度减低区,右侧甲状腺区占位性病变。

  根据临床表现及上述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占位性质待定。转普外科,进一步行右侧甲状旁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一灰红色软组织,有包膜,质软,切面有钙化;病理结果回报:右侧甲状旁腺腺瘤,大小为3×2×2cm。术后第1天血钙降至2.89mmol/L,第3天降至2.44mmol/L,恢复正常,骨痛消失。

  本例患者诊断突破口为:①腰背痛用柳氮磺吡啶、MTX和双氯芬酸钠治疗2个月无效;②右侧甲状腺Ⅱ度大,有包块,B超右侧甲状腺区占位病变;③双肋软骨处和肋缘明显压痛;④骶髂关节间隙正常,但全身广泛骨质疏松;⑤血钙高,血磷低,ALP明显升高,促甲状旁腺素升高;⑥HLA-B27阴性。

  小结

  由上述误诊病例所得启迪如下。

  启迪1下背痛原因复杂,分为3大原因:①机械性,约占97%,包括腰肌劳损和扭伤(70%)、椎间盘和椎小关节退行性变(10%)、椎管狭窄症(5%)、椎间盘突出症(4%)、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4%)、椎体前移(2%)、外伤性骨折(1%)、先天性疾病(1%)、严重脊柱后凸、脊柱侧凸、椎骨滑脱。②内脏疾病,约占2%,包括盆腔疾病(前列腺炎、子宫内膜异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肾脏病(肾结石、肾盂肾炎、肾周脓肿),胃肠疾病(胰腺炎、胆囊炎、穿透性溃疡)和主动脉瘤。③非机械性,约占1%,包括肿瘤(0.7%,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肿瘤、淋巴瘤或白血病、脊髓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脊柱关节炎[0.3%,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脊柱型)、赖特综合征、炎性肠病],感染(0.01%,骨髓炎、化脓性椎间盘炎、椎旁脓肿、硬膜外脓肿)。

  启迪2内脏疾病诱发的下背痛易鉴别。①下背痛主要为牵涉痛。②下背部无明确压痛点。③活动或休息对下背痛无明显影响。④有相应的脏器受累症状。

  启迪3肿瘤所致下背痛有特点。①多为持续痛,以整个夜间重,从入睡前便开始加重,严重影响睡眠。②经卧床、休息或活动后均不能缓解。③因肿瘤组织的快速增长引起局部压迫或肿瘤细胞的侵蚀,短期内患者脊柱活动明显受限。④多种足量NSAID无效。

  启迪4掌握炎性下背痛特点对鉴别有益。炎性下背痛特点有:起病年龄40岁;隐袭起病;持续3个月以上;晨僵;活动后减轻;脊柱关节炎评估国际工作组(ASAS)分类标准对炎性下背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其中活动后好转风险比最高。

  启迪5注意略带“炎性下背痛”色彩的某些疾病:①纤维肌痛综合征,休息时加重,随伸展运动或活动而减轻,但晨僵半小时,有特定压痛点。②腰椎骨质增生症,休息后、夜间或晨起时加重,稍活动后痛减轻,但活动过多或劳累后痛又加重,晨僵半小时,影像学特点明显。

  启迪6肌腱端痛和触痛并非仅见于脊柱关节炎。还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拒按明显)、肝豆状核变性、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甲旁亢、铊中毒(足跟痛,短时间内头发全部脱光等)和喹诺酮类药物。

  启迪7判断骶髂关节炎的关键是“侵蚀”。最可靠的影像学改变为骶髂关节中下1/3~1/2的边缘侵蚀和糜烂(尤其是髂骨面)。小囊变如果边界清楚、有清晰硬化边,不是骶髂关节炎的特点。

  启迪8判读骶髂关节X线片要全面。不仅看骶髂关节,还要看有无骨质疏松、骨破坏和椎管有无扩大。

  启迪9骶髂关节单侧病变要排除结核等。骶髂结核时,关节面骨破坏重,多伴脓肿形成,可形成死骨和窦道。

  启迪10早期判定脊柱关节炎以HLA-B27和骶髂MRI最重要。HLA-B27的临床意义比以往增加,与腰痛、发病年龄及2项脊柱关节炎其他特点相结合即可诊断。骶髂的MRI改变早于X线平片,比CT优越,但强调为急性炎症;与腰痛、发病年龄及1项脊柱关节炎其他特点相结合即可诊断。

  其他脊柱关节炎的臀部、骶髂区深部或腹股沟隐痛或钝痛绝不会放射到膝以下;如体检发现按压疼痛部位,疼痛反可减轻则提示腰肌劳损、腰椎骨关节炎或纤维肌痛综合征;有血钙和血磷水平的异常,应考虑原发甲旁亢、低磷软骨病及多发骨髓瘤等。

本文来源:医学论坛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qwuh.com/jzpxnzzz/198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