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吃姜以阳制阳调养心神安然度夏
酸梅汤:健脾开胃、消脂解腻、清肝明目、软化血管、除疲劳、降三高、去除自由基
多吃些燥湿健脾的食物
大暑时节,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气候表现特点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
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涨、肢体困重等症状,所以应以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的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
因此,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
但所选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甲鱼、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进补佳品,可根据个人口味选用。
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克为宜。
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夏季的肉食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为首选。
大暑吃姜“以阳制阳”
严格地说,有些人适合“夏吃姜”,有些人则未必,那么你是否适合呢?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大家都在说的一句话。7月23日是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天气这么热,还要“吃辛(姜)”防暑?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按照中医理论,人在夏天容易阳气太盛,此时多吃生姜,比吃冷饮更能平衡身体内外的阳气,缓和情绪。
另一方面,夏季暑热,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以帮助防暑和杀菌。因此,“夏吃姜”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调养心神安然度夏
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阳邪是由火热之气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气。
一旦暑邪入侵人体,腠理便会打开,汗液分泌液会随之增多,可导致体液减少,而有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黄、心烦意乱等症状,这就是中医讲的“伤津”。
如果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身体乏力寡言等“热病”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这些都是中暑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夏季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
大暑时节,不要让身体过度暴露在高温环境,以免体温调节机能下降,平时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进行户外运动时,要选择透气衣物,打伞和戴遮阳帽,最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仁丹、清凉油等药品。
“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危害大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老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黑枸杞茶: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对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虚劳咳嗽、抵抗疲劳等有显著效果相关阅读:
近日一则标题为“舍不得开空调在家热晕”的新闻进入我们的视野,讲的是一老人想省吃俭用在37°C的高温天气不开空调,在家突然昏迷、抽搐,医院后确诊“热射病”。这则新闻也从侧面反映了天气确实十分炎热。此外,近日台风强降雨天气席卷全国多个省市,北京也迎来了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种种天气变化与大暑节气的特点十分吻合。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地面所积累的辐射热最多,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最为频发的时期。大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过后,我们既要注意防范高温酷热天气,也要谨防“暑湿”侵袭,调理好身体。
菊花茶:排毒健身、驱邪降火、疏风清热、利咽消肿,对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或放射性物质有抵抗、排除的功效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高热(核心温度>4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谵妄、惊厥或者昏迷等)、全身炎症反应、凝血紊乱、肝脏功能损伤及其他多器官功能障碍。热射病主要发生于老人、小孩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一些处于高温高湿工作环境的劳动者及从事高强度作业的士兵、运动员等也应注意防范。
对于热射病的有效预防措施是减少高热暴露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及补充足够的水分。有条件的话,尽量留在有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的室内环境,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做好防晒措施。其次,如果有想趁着假期减肥锻炼的学生朋友,更要格外注意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次数,减少在高热环境的持续活动时间。最后,夏季饮食要尽量清淡,不宜进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要适时补充水盐,少量多次饮水。
暑多挟湿
夏季酷热难耐,且多雨潮湿,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大暑节气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黄帝内经》有云:“药以去之,食以随之”。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补为主,选择一些可以健脾养胃、清暑祛湿的食物可以起到满意的效果。
文章来源/高铸烨大夫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