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手术的警戒线系列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的解剖及位置变异:

甲状旁腺是两对扁椭圆小体,颜色棕黄,形态及大小似黄豆。单个甲状旁腺长约6mm,宽约3-4mm,厚度约1-2mm,质量约为50mg,通常有上、下两对。甲状旁腺的数目变异度较大,根据解剖学研究报道,过半数人群有四枚甲状旁腺,其他人群的甲状旁腺数目或多于四枚,或少于四枚。甚至有报道显示,约15%的国人仅有两枚甲状旁腺,但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这一数据有待进一步考证。

图片引用自ConorP.Nettersurgicalanatomyandapproaches[M]Elsevier,:29.

上甲状旁腺位置较恒定,在甲状腺侧叶后缘上、中1/3交界处;下甲状旁腺的位置变异较大,多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近下端的甲状腺下动脉处,也可与胸腺一起下降至胸腔。甲状旁腺也可位于鞘外或埋入甲状腺实质中。

上极甲状旁腺分布(A-C);下极甲状旁腺分布(D-G)

图片引用自SusanS.Gray’sanatomy:theanatomicalbasisofclinicalpractice[M]Elsevier,:.

甲状旁腺的血供来源于甲状腺上、下动脉进入甲状腺组织前所发出的分支,因此为能成功原位保留甲状旁腺,需紧贴甲状腺固有被膜结扎甲状腺的3级终末血管,而应避免直接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主干。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

甲状旁腺的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甲状腺腺叶切除加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国内学者公认且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甲状腺癌手术方式,且由于下甲状旁腺位置变异大,常被肿大的淋巴结包绕,术中难以做到原位保留,其损伤概率大大高于上甲状旁腺,如甲状腺手术中不慎误将甲状旁腺切除,则可引起血钙降低,手足抽搐,肢体呈对称性疼痛与痉挛。术后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

Halsted等学者指出,甲状腺手术中如能完好地原位保留1枚具有良好血供的甲状旁腺,则可避免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由于甲状旁腺总数的不恒定性,在临床操作中,都应视每一枚甲状旁腺为最后一枚而谨慎对待。

1.精细化操作原位保留:

上甲状旁腺的位置相对固定,较下甲状旁腺易识别,应尽可能原位保留上甲状旁腺,保护其血供,精细化操作,紧贴甲状腺固有被膜结扎甲状腺血管3级分支,保留甲状腺上、下动脉主干,有助于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必要时可结合纳米碳(或美兰)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区分染色的甲状腺及淋巴结与未染色的甲状旁腺,有助于术中辨认及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2.甲状旁腺自体移植:

需常规在已切除的甲状腺及中央组淋巴结标本中仔细寻找有无被误切的甲状旁腺;同时,对于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需观察其血供情况,如血供明显受影响,甲状旁腺色泽苍白,无法原位保留,同样考虑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研究表明,经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后约6~8周可恢复功能,约相当于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功能的50%,亦可有效降低甲状腺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具体方法,首先,切取1~2mm的疑似甲状旁腺组织送检冰冻病理切片,同时将剩余的甲状旁腺组织保存在冰水混合物中保温。本团队常规采用的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方式为颗粒包埋法,将已经冰冻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切成1mm3的颗粒,为提高移植物的成活概率,需分散种植于胸锁乳突肌内(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全甲状旁腺切除的手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物常规种植于前臂肌肉中),并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肌膜,有助于日后辨认,降低再次手术时的误伤可能。注意应避免自体移植的甲状旁腺放置过密,影响单个移植物的血液供应。

也可采取匀浆注射法,将甲状旁腺组织剪碎近似匀浆后注射入前臂肌肉中,同样需避免移植物过于密集,影响术后成活率。

3.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的处理:

甲状腺手术后常规静脉补钙,并于术后第一天复查血钙、血磷及PTH,评估甲状旁腺功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钙及PTH水平调整补钙剂量。需注意的是轻度的低钙血症有助于尽早激发所保留的甲状旁腺发挥自身功能,因此如患者仅有轻度的手足麻木感,无严重的抽搐,无需一味增加补钙剂量,逐渐从静脉补钙过渡到口服,直至停止补钙。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qwuh.com/jzpxnzyfzd/49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