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天津脑外伤的早期康复与护理
脑外伤的康复要从急性期延续到恢复期,甚至是终身。康复应贯彻始终,脑外伤后早期康复对病人的将来恢复非常重要。越早进行康复,将来的预后越好。康复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康复内容
脑外伤的康复内容包括卧床期的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起坐、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心理辅导,以及进食、穿衣、大小便护理、呼吸和皮肤管理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卧床阶段的良肢位摆放
脑外伤早期常常要有一定的卧床时间,长期卧床会出现一定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骨质疏松、坐起时头晕(一版是体位性低血压的反映)等症状,严重影响将来的功能恢复。
床上卧位主要有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等。病情稳定后要尽量减少卧床时间,防止功能废用。卧床时保持正确的姿势非常重要,加强床上运动和护理。推荐侧卧位,并且定时翻身、拍背,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
(1)健侧卧位的正确姿势:健侧卧位是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病人的头侧放在枕头上,躯干与床面保持近垂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不使上肢处于内收位,肩关节前伸角度最好稍大于90度,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同时用软枕垫起处于上方的患侧下肢,保持在屈髋、屈膝位,足部最好也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软枕的边缘。病人自己难以摆放健侧卧位时,也可以由家属帮助完成。
(2)患侧卧位的正确姿势:患侧卧位时病人的患侧肢体处于下方,这样会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肢体的痉挛。病人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头或被子稳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向前方伸展开、肘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健侧上肢则自然放于体侧。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健侧髋、膝关节屈曲,可放在长软枕上,这会有助于患侧髋关节伸展。患侧卧位有助于患肢伸展,可抑制痉挛,健侧肢体可自由使用。注意,一定要保持患侧肩处于向前屈曲位。
(3)仰卧位的正确姿势:病人头枕于枕头上,脸处于正中位,躯干平展,在患侧肩胛骨下方放一个枕头,使肩部上抬,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同时在患侧的臀部至大腿下方垫放一个长软枕,目的在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髋关节长期外旋或向外固定后易导致在以后的步行中形成外旋步态。患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小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
2、关节活动度训练
对于卧床病人,应进行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这有利于保护关节功能,改善肌肉与软组织的状态,有助于诱发出主动运动,为日后的恢复打下基础。
根据活动形式可分为完全被动活动、部分辅助主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一般是从被动活动方式渐发展至主动活动方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的顺序训练。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可每天做2次,每个关节10次左右。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法要轻柔、缓慢。活动时要固定关节的一端,活动另一端。应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痛。
(1)肩部和肩胛骨的活动
脑外伤后常常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活动受限等症状,正确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是避免上述问题的前提。
①揉肩运动:病人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活动者靠近病人的腹部坐下,稳定住病人的躯干,一手放在病人的肩胛骨上,另一手放在胸大肌上,夹住肩胛部肌,用双手做顺时针的揉肩运动。偏瘫病人常出现肩胛骨上提、旋转、外展活动范围受限。
②肩关节屈曲运动:活动者一手握住病人的腕部,另一手握住上臂,保持稳定,向前上方抬起上肢至屈曲90度至度位,早期肌肉软瘫状态时屈曲90度到度即可,做至后半程时,注意肩胛骨的协同活动,再从肩屈曲位返回。上肢软瘫时动作要轻柔,活动范围要小,以免造成肩关节脱位。活动时注意保持手臂伸平。
③肩关节外展运动:活动者一手握住病人前臂,另一手注意保护肩关节,向外侧展开上肢,在软瘫时做至90度即可。拟进一步外展时,需同时外旋上臂再外展至度,肩痛时立即停止。必要时协助肩胛骨活动。
④肘关节屈曲与伸展:将病人上肢稍离开体侧,活动者一手握住病人肘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手腕,将肘关节从伸展位活动至屈曲位,然后再从屈曲位活动至伸展位,要伸直腕关节。早期活动注意牵拉肘关节,能有效缓解后期常出现的关节屈曲挛缩。
⑤腕关节背伸:脑外伤病人手腕、手指多呈屈曲位,特别是拇指总是处于屈曲、内收状态,常握于患手拳心内。病人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度、肘关节屈曲90度状态下,活动者可用一只手握住病人的腕关节,另一只手将病人手指伸直,同时练习腕关节背伸。长期处于掌屈位,不利于肢体的液体回流,易出现水肿、疼痛。
⑥手指关节的活动:病人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度、肘关节屈曲90度状态下,活动者可用一只手握住病人的拇指指间关节及其根部,另一只手将其余四指伸直,练习拇指展开及其余四指的屈曲伸展,练习时也要背伸腕关节。
⑦髋、膝关节屈曲:病人取仰卧位,活动者一手扶住病人腘窝下方,一手握住患侧足跟,前臂抵住脚掌,使踝关节位于中立位,上抬腿,使髋、膝屈曲,成屈髋屈膝各90度。
⑧踝关节背屈:病人取仰卧位,下肢平放于床,活动者一手扶住病人踝关节上方,一手扶住床面,利用自己的前臂抵住病人的脚掌,将足压向踝背屈方向,可以持续几分钟牵张状态。这样也就在练习踝背屈的同时,有效地牵张了跟腱。注意保护足弓。脑卒中后最易出现足下垂、内翻挛缩,故多练习踝背屈,预防踝关节变形挛缩。
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成分,后期可以给予抗阻运动,以诱发各关节的主动运动能力。
对痉挛的肌肉可以采取主动、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拉数分钟的方式缓解痉挛。
手腕、手指和踝关节的障碍一般较重,训练应为长期坚持。
3、感觉刺激训练
脑外伤病人经常存在意识障碍、不清醒、主动运动差等情况,给予适当的感觉刺激有促进觉醒、诱发运动的作用。感觉刺激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可以通过洗澡、翻身、做运动、按摩等给病人以触觉、深感觉刺激;与病人说话、亲情呼唤、听收音机、看电视、看照片等刺激,有一定促醒作用。
4、动作练习
(1)双手叉握活动患侧肩关节:病人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处于上方,掌心相对,双上肢尽可能伸直,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即双手叉握上举过头,还可以利用健手带动患侧上肢向患侧转动,然后返回到中间位后,再用健手带动患侧上肢向健侧转动,然后返回中间位。这有利于恢复肩胛带及肩至手指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也有助于诱发上肢的运动功能。
(2)床上搭双桥练习:病人取仰卧位,双手叉握过头,活动者位于病人的足侧,也可以处于侧方,用双手并拢病人双下肢,屈膝,令病人抬起臀部并保持。
(3)床上搭单桥的练习:病人取仰卧位,双手叉握过头,活动者位于病人的足侧,也可以处于侧方,用双手并拢病人双下肢,屈膝,将健侧下肢搭在患侧膝关节上,令病人抬起臀部并保持。
5、翻身起坐训练
长期卧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及时翻身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褥疮。翻身方式可分为被动、辅助和主动的翻身。发病初期肢体无法活动的病人要每2小时翻身1次。长期卧床的病人也要及时进行翻身。辅助和主动翻身练习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辅助量,使病人达到最大程度的自理。能主动完成翻身,是达到主动坐起的基础部分。
(1)从健侧的辅助翻身坐起:令病人将健足插到患足下,辅助者立于健侧床边,一只手托住健侧肩至后背部,另一只手握住患侧膝关节侧上方,用双手扶住病人辅助转身坐起,病人同时用健侧上肢撑起上身,并且用健侧腿将患侧腿带至床下呈床边坐位。
(2)向健侧的独立翻身坐起:令病人将健足插到患足下,令病人翻身至半侧卧位,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垂下小腿,再用健侧肘撑起上身,伸直上肢至床边坐位。
(3)向患侧的辅助翻身坐起:首先将病人移至床边,患侧靠近床沿,将患膝屈曲,小腿垂在床边外。令病人用健手支撑起上身至床边坐位,辅助者辅助躯干抬起。
(4)向患侧的独立翻身坐起:令病人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使患膝呈屈曲状,然后抬头向患侧旋转并抬起身体,健手撑在患侧成床上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成床边坐位。
6、坐位平衡训练
发病后早期初次坐起或长期卧床要坐起时,为避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应采用逐渐增加角度的被动坐起的方法。可先将床头摇起15度至30度,休息3~5分钟,逐渐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度,增加坐位时间5~10分钟,争取经过2~3天的练习,在床上坐直达到90度位。当病人可坐直90度并能保持30分钟后,即可开始练习独立坐位及转移动作等。
如果病人在坐起的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恢复平卧位,然后再酌情调小坐起的角度,逐渐增加病人身体耐受力。要注意检查练习前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
(1)坐位保持
①床上坐位:床上坐位时,病人的髋关节应屈曲至直角,双下肢及躯干伸直(可用枕头叠起,帮助病人躯干呈伸直位),双手叉握伸肘,将手与前臂放在胸前桌子上。
②椅坐位:椅坐位时,病人的头、颈、躯干应保持左右对称,躯干伸直,髋、膝、踝关节保持90度屈曲位,臀部坐在椅子后部,双侧臀部应均等负重,小腿与地面垂直。要防止患肩下沉、后撤、髋外展、外旋、内翻。椅坐位的不良姿势表现为头、颈、躯干不对称,患侧下肢外展、外旋,足下垂、内翻。双侧臀部负重不均。需要及时做出矫正。
(2)坐位平衡训练
偏瘫病人坐不稳或者不能坐,主要是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下降所致,故需进行坐位平衡的练习。前提是要保证正确姿势,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并获得良好的坐位平衡能力。方法是采取椅坐位或床边坐位,训练人员给予病人前后、左右及躯干旋转的推力,训练病人的平衡能力。
7、站起训练
练习站起前最好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需要病人应有稳定的坐位;其次在病人身体向前倾时,病人的上半身及头部能够对抗重力而保持在伸展位;最后病人的髋关节最好有90度以上的屈曲活动范围。
(1)主动站起训练
病人浅坐位,双脚平放地上同肩宽,双手叉握,双肘伸直向前够,头向前,病人在屈曲髋关节的同时身体向前倾,重心移至脚,双膝稍过脚尖,双脚及双腿一起用力,伸展髋、膝关节而站起,然后挺胸、收臀、站直。
(2)辅助下站起
病人取坐位,双手叉握,伸直肘关节,辅助者可站在病人的对面,活动者用自己与病人同样的左膝关节固定病人的左膝部,双手保持病人的双肩,辅助病人身体前倾并抵住病人膝关节,辅助病人抬起身体。通过练习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病人可独立完成。
8、站立支撑和平衡训练
(1)良好的站立姿势:病人头取中立位,双肩、双髋保持水平,躯干直立,髋、膝关节伸展,双足分开5~10厘米,双侧肢体要平均负重。
(2)立位平衡的练习
初期要进行静态站立练习,令病人双脚平行放置,双下肢均等负重,站稳后可以给病人各向施加适当外力,训练动态平衡能力,活动者站在病人患侧,注意加以保护。
(3)平行杠内患肢负重和迈步练习
利用平行杠进行站立负重练习。病人可用健手扶住平行杠,站在平行杠内,辅助者可在病人的患侧予以辅助,主要是辅助稳住病人的膝关节。也可以在站立的对面放一较大穿衣镜,有利于病人自己观察姿势,及时纠正立姿。重点练习患侧负重,改善关节的控制能力。
9、步行训练
步行练习包括迈步练习、使用手杖、助步器及腋拐的步行、使用矫形器的步行等。脑外伤病人步行训练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能坐稳、能站起及站稳,同时患腿能迈步、重心转移到患腿、患腿支撑、健腿跟上,才能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否则不要急于过早下地走路。训练时辅助者可给以合理的帮助。早期应在平衡杠内步行,逐渐过度到
平地步行训练。
(1)平行杠内步行练习:多采用3点步行方式。平行杠高度调成与病人的骨盆高度相同。步行中由健侧上肢、健侧下肢和患侧下肢交替移动、支撑体重,其顺序为:平行杠内站立→健侧上肢扶杠→伸出健侧手向前握平行杠→将重心移向健侧→向前迈出患侧下肢(这个过程中由健侧上、下肢负重)→健侧上肢和患侧下肢支撑体重→向前迈出健侧下肢。
(2)平地步行练习:病人取立位,活动者站在病人的背后,用一只手握住病人的患侧髋关节,另一只手握住病人的另一侧肩关节,协助躯干扭动。病人首先迈出患侧下肢,活动者协助病人骨盆旋转及重心移动,病人再迈出健侧下肢。
10、语言和交流能力训练
对有失语的病人,在没有进行详细的失语症评价之前,应多跟病人交流,让病人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完全不能口语表达的病人,可用交流板与病人交流,交流板上应画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动作、亲属等,让病人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的方式回答问题。
二、脑外伤的护理
1、呼吸道的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痰不易咳出,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除定时翻身改变体位外,拍背、痰液的体位引流有助于排痰,方法是病人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去掉枕头,使头部略低于背部,护理人员用手掌快速拍打患者背部,从肺底部到气管、口腔的方向连续拍打几分钟,利于痰液咳出。有条件的可以使用雾化吸入的方法稀释痰液。同时多饮水、多吃水果也能使痰液不过于粘稠。
2、皮肤的护理:皮肤护理是脑外伤长期卧床病人的重要内容,褥疮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导致皮肤缺血、坏死、溃烂,多发生在体表骨性标志突出的位置,如骶尾部、髂部、脚后跟、外踝等处。褥疮一旦发生,处理非常麻烦,常常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训练和护理。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不要在床上拖拽病人,皮肤易损部位用海绵或其他细软物给予保护,良好的皮肤护理是预防褥疮的关键。
3、进食护理:正确的进食体位是坐位,身体坐正,下颌略低,食物尽量放在舌后部。一但病人有了一定的坐起能力,就应该坐起来进餐。卧位进餐有时容易呛咳、食物气管误吸。可在进餐用的小餐桌上放一块防滑板,将餐具放在上面,患侧上肢伸展平放在餐桌上,防止患侧上肢下垂,用健手进餐。鼓励病人尽可能独立进餐。不能坐起时,选择被动坐起进餐姿势。如病人存在吞咽障碍,应进行针对吞咽障碍的练习,冰刺激舌后部、咽后壁对多数吞咽障碍都有效。
4、大小便护理:多数脑外伤病人有大小便障碍,当病人无自理能力时,可在床上铺一次性的床单、尿垫,方便处理。有尿失禁的男性可接集尿袋或尿壶等,外出时可用纸尿裤等,要注意保持床面干净,局部卫生。尿失禁女性用尿盆或纸尿裤等,小便后清洗会阴部。对大便失禁者要经常清洗臀部及会阴部,保持清洁卫生。白天饮水可多一些,晚上适当控制。为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吃粗纤维蔬菜如芹菜、小白菜等,有利于排便。让病人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每日1次为宜),必要时可备开塞露等药物,以助排便。
三、脑外伤的预后
脑外伤的预后与当时的受伤情况、早期的救治和是否经过有效的康复治疗有关。较轻的脑外伤可以完全恢复,重新工作。中重度损伤后可能会遗留偏瘫、失语、视听障碍、癫痫以及认知、情感、行为、性格改变,最严重的脑外伤会导致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多是年轻人,多年的康复治疗经验告诉我们,年轻脑外伤患者的康复价值更大,经过正规有效的康复治疗,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